《林连玉以及他的评价》
作者:杨敦祥
日期:2010年9月19日 上午 11点01分
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忘春也秋。
幸有嶙峋傲骨在,更无暮夜苞苴羞。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
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林连玉《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林连玉,是一位备受推崇、家喻户晓的华文教育工作者。他的一生,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因坚持民族语言、教育平等,他提倡列华文为官方语言,冀望从根本上一劳永逸解决华文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法定地位问题。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他领导华社坚决反对自独立前英殖民政府,直至独立后联盟政府执意通过种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单元化政策。最终,因揭穿和反对《达立报告书》改制华文中学的阴谋,而在1961年被吊销教师证,在1964年被褫夺公民权。
他原籍福建永春,1925年南来。虽不是土生土长的马来亚人,他和许许多多非土著一样,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忠诚甭置疑。华裔须在马来亚扎根,他先知先觉先行。
林连玉主张马来亚各民族共存共荣思想
在马来亚尚未独立前,他在《心理的建设》中提出,马来亚独立建国的事业中,各民族需要有共存共荣的思想,非巫裔必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他不遗余力地号召华裔争取公民权、效忠马来亚,摆脱侨居马来亚的心态。他热爱这片土地,殷切希望独立后马来亚各民族同胞能在共存共荣的原则下,逐渐融合成一家人。
但是,独立后的马来亚却无法走上民族平等的正确道路。独立前,英殖民政府注重英文教育,希望通过英化教育,将殖民地子民奴化为大英帝国拥护者。独立后的联盟政府(延续至国阵政府)变本加厉,不仅延续英殖民政府不平等教育政策,甚至在消灭华文教育的措施和手段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巴恩报告书》却使华印文教育陷入困境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潮席卷全球,亚非拉各殖民地纷纷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英殖民政府深深意识到马来亚独立自主势所难免,早在准备转移政权时,已安排以胡仙翁为主导的马来政治精英,参与草拟《1951年巴恩报告书》,为马来亚未来的教育发展拟定政策。
《巴恩报告书》提出:“家长凡欲以马来亚为其永久之家乡,而全力效忠马来亚者,当送其子弟入国民学校,习英巫两种文字,凡不愿其子弟受此国民教育者,吾人认为其不愿对马来亚效忠之表示。谁愿意放弃其本身与方言教育之联系,而为统一社会利益着想者,当被热烈欢迎。”
报告书将“放弃本身母语”、“接受巫英文教育”作为“效忠国家”和“为统一社会利益着想”标准,使马来亚华印文教育陷入困境。
联盟政府延续英殖民政府的压迫和同化政策
自治选举胜利后的联盟政府延续上述英殖民政府所实施的压迫和同化政策,只是改变其实施的步骤。《1956年拉萨报告书》第12条中:“本邦教育政策之最终目标,必须是各族儿童接受一个以官方语文为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然本委员会亦承认,达到此种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逐步进行。”
独立前存在已久的华、印源流教育被大多数马来政治精英视为破坏国民团结的洪水猛兽。独立后,掌握政权的联盟政府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的思想指导下,为建立一个所谓“团结一致”的国家,将华文教育视为一个必须首先铲除的祸根。
林连玉主张:坚决反对一切不平等的教育政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处在惊涛骇浪之中,处境岌岌可危。林连玉时为教总领导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将解除华文教育的危机视为己任,费尽心力试图扭转劣势。他毅然站在时代浪尖上,主张在多元民族社会中,民族和谐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坚决反对一切不平等的教育政策。
在五十年代,最难能可贵的是,林连玉摆脱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政治与公民权利的角度,强调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与其所尽之义务相等。各民族只要效忠国家,愿意为国家奉献付出,其权利一律平等。诚如林连玉在《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中提出“成为马来亚国民,是以尽义务、效忠诚为条件,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这句话深切地说中了华社即热爱国家,同时又希望保存本身语言文化的心声。
林连玉精神主要体现在要求民族权利平等
概括地说,林连玉的思想和精神最重要是体现在坚持各民族权利平等的政治思想上。作为一个履尽义务,愿意为国家的兴亡赴汤蹈火的国民,我们要求国家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让各民族能延续民族语言文化并没抵触效忠国家。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自我矮化,自认低人一等地接受不平等待遇。
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豪无妥协的大原则,林连玉反对一连串侵犯民族权利的政策和法令。民族平等的思想成为他反对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思想武器,正因为民族平等是马来亚未来民族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华社内心深处最期望的政治诉求,林连玉得到全华社的热情拥护。他无私无畏、立场坚定、随时愿意为理想付出牺牲。这样的人格品质,使他超越所有政治人物,成为那个年代华社政治诉求的最佳代言人。连当时进步党印裔议员辛尼甘华沙都提出“林连玉是华文教育权威”的说法。
为粉粹《教育白皮书》,他做好准备坐穿牢底,托妻寄子予挚友,毅然发表《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为揭穿梁宇皋为《达立报告书》涂脂抹粉,试图欺瞒其欲将华文中学连根拔起的阴谋诡计,他以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却勇于和当时贵为联邦司法部长的梁宇皋展开论战,怒喝其为汉奸,干尽出卖华社权益的不齿勾当。
林连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他的义无反顾,让所有人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主张,切中华社的切实需求,得到全体华社热情拥戴,迫使当时殖民地政府不得不慎重看待他的言论。当时的钦差大臣麦基里来爵士,为其发表的《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亲身到尊孔中学,并指明要会见他。离开尊孔前,特意与他告别,并阐述殖民地政府没消灭华文教育的意图。由此可见,其影响力非同凡响。
他雄辩的论才,使英国副最高专员麦基利在和他辩论华文教育前途时,哑口无言。他精辟的见解,对问题剥丝抽茧的能力,最终使《达立报告书》消灭华文中学的意图原形毕露,华社群情奋勇。他坚定地疾呼华社,“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使华文独立中学至今得以保存。
这一切的一切,赤裸裸地暴露出殖民地政府以及联盟政府消灭华文教育的邪恶面孔。林连玉竭尽全力解除当时华文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同时,却一步步将自己推入灭顶深渊。
好事多磨,终究事与愿违;坏事干尽,难见恶贯满盈。联盟政府罔顾民意,一意孤行地要将消灭华文中学的政策贯彻到底。林连玉处处和联盟政府针锋相对,终使联盟政府恼羞成怒,在1961年以“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激动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的罪名,吊销其教师证、褫夺其公民权,意图阻止林连玉继续发挥其影响力。林连玉被吊销教师证和被褫夺公民权后,白色恐怖气氛四处蔓延,马来亚70间华文中学中,54间接受改制。自此,华文教育发展元气大伤。
林连玉是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困惑年代
林连玉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困惑年代。当时,国际以中苏为主的共产主义和英美为主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华校生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以来,不断受中国进步思潮影响,成为马来亚反对殖民主义先锋。这与殖民地政府希望通过英化教育,培育行政官僚和买办阶级的目标背道而驰。华文教育成为英殖民政府眼中钉、肉中刺,甚至将他视为培育共产主义思潮的温床。消灭华文教育,根除中国大陆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符合英国人国际战略考量。
在国内,反殖民统治的左翼势力、兴起的狭隘民族主义份子和依旧大权在握的英殖民政府,是决定独立后马来亚未来走向不可忽略的三股力量。当时反殖民统治的政治运动,使英殖民政府深深意识到马来亚独立势所难免。在马来亚政权转移过程中,他们必须确保政权不会落入左倾政治人物手中。马来政治精英的崛起,成为英殖民政府吸纳作为转移政权的对象。在国际冷战背景以及国内政治局势下,英国在马来亚去殖民地过程的整体战略构思是,将狭隘民族主义分子结合为亲英国的政治联盟,共同围剿反殖力量尤其是共产党。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方吴报告书》和《巴恩报告书》同时出炉时,英国人接纳狭隘民族主义份子提出要将华、印文学校(时称方言学校)改为以巫英文为主的国民学校的意见,并将它纳入《1952年教育法令》和《教育白皮书》中。反而《方吴报告书》中提倡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共存共荣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英国人默许、纵容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滋长,是他们维持殖民地帝国利益,一贯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政治手腕。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困境,是英殖民政府在政权转移时,为保障他们未来经济利益和国际战略利益,而埋下各种祸根所造成的。
感叹“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独立前,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英国既有的政治考量和反共反华的战略部署,使华文教育工作者意图通过游说,向英殖民政府展开争取权利的工作事倍功半。独立后,以巫统为主导,掌握政权的联盟政府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向他们晓以大义,述说民族权利平等的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与虎谋皮。这也难为林连玉纵有滔天雄辩、宏伟理论和组织手腕,在这场斗争中由于力量对比悬殊终究难成其事。这也难怪林连玉感叹“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在反共反华的政治局势下,无论是马来亚南洋大学、还是华文中学终究难逃厄运;无论是殷商陈六使、教育学者严元章,还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林连玉,都同样在坚持捍卫民族教育权利的斗争中,都付上巨大代价。
林连玉献身精神,和他受儒家思想薰陶息息相关
在一项难以完成的使命面前,林连玉义无反顾地选择以身殉道,为华文教育不顾私利,奉献出他的一切。这种献身精神,和他受儒家思想薰陶息息相关。
儒家教义强调知识份子把天下视为己任的积极入世精神,在林连玉身上一览无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他一心一意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情操。在理想备受考验、自身安危受到威胁时,他为理想义无反顾,永不言退,继续坚守岗位,为华文教育仗义直言。在教师注册证被吊销,公民权被剥夺,生命陷入低潮时,他依然终身永不言悔,不奴颜婢膝地向当权者俯首投降。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的就是这样的志向和气节,无论是在生命陷入窘境,处境苦不堪言,或是面对强权威胁,安危朝不保夕,气节志向依然毫不动摇。他为了华文教育,为了公众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前途和一切的当儿,得到的却是教师证被撤销、公民权被褫夺,生活陷入困境。但是,他对于他的奉献、对于他的坚持却终究一生永不言悔,至死不渝。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想,厚德载物最能体现林连玉的精神。若不是有高尚的品德,怎能像大地一样默默深受一切,又要如何面对一生为理想付上一切后,却换来悲凉的下场。纵使如此,他的信念立场依旧终生毫不动摇。他就是一个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后方能顶天立地,仰无愧于天,俯不怍於人的铮铮男子。他用他一生的言行,一生的坚持,回答文天祥在《衣带赞》所提出的问题:“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这是中国传统知识份子要求自己在安身立命过程中,要为苍生谋福利的终身使命。
林连玉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伟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这种伟大的精神薰陶下,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出现大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情操。在马来亚则出现了林连玉。他是族魂,当之无愧。因为他是我们的典范,教导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总是崎岖坎坷,我们要“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纵使功败垂成,也是君子义当所为,须当仁不让,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林连玉为捍卫民族平等权利,为国家未来须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存共荣的理想奉献一生。对民族、对国家他已仁至义尽,无愧于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像他一样,活着时引领华社有效地对抗消灭华文教育的意图,使政府不得不褫夺其公民权,以消除他所能发挥的效应;就连死后,也让政府对“林连玉”其名心有余悸,不能直接以其名注册林连玉基金。他把他的一生与华社诉求和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不只是一位华文教育工作者,他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伟大政治家。
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被吊销教师证,必须获得平反
他说出了华社的心声,指出了马来亚应该走上民族平等、共存共荣的道路。他主张各族平等是正大的、公平的、合理的,虽屈于现在,必伸于将来。他的肉体可以因老病死亡而灭亡,他的精神将在历史上放出色彩。正如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所说:“在一个罪犯和强盗当总统的共和国里,正直的人们被杀害和坐牢是可以理解的。”在蛮横的强权面前,林连玉实同秀才遇到兵。虽然他被褫夺公民权、被吊销教师证,但历史最终将宣判他无罪,还给他清白。
纵观他的一生际遇,就像是华族先辈南来扎根马来亚的缩影。从早期南来摇摆不定,移居在印尼爪哇和马来亚之间,也一度回中国执教。直到1935年才最终落户马来亚,在尊孔中学执教。在将马来亚视为最终故乡时,他希望各族人民都能在马来亚能获得平等权利,并付诸一生去争取。然而,追求各族平等的理想最终非但无法实现,他还因此被吊销教师证、被褫夺公民权。他代表华社发挥各民族权利平等的精神,捍卫民族教育权利,却被吊销教师证、被褫夺公民权,实际上也意味着以巫统为主导的联盟政府罔视民意,以强硬的手段剥夺华社要求马来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诉求。他至今无法获得平反,显示在马来亚独立53年以来,华裔在争取民族平等的道路上,依旧处在无法突破的窘境。
华社在认同林连玉的主张和奉献的同时,却苦于对政权一意孤行的倒行逆施束手无策。一个已被政府褫夺公民权的人,最终却被华社公认为“族魂”,这确实是个莫大讽刺,也反映出集体华社的无奈和惆怅。只有在林连玉能获得平反,国家肯定他过去的言论和坚持是正确的年代到临,各民族权利平等的政治诉求才有实现的天空。
2010年9月16日写于笨珍
以上文章摘取于《当今大马》。
心声。。。
回忆小时候,一些华裔父母们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将他们送去英校,想是让他们受英文教育,让他们将来出来社会的时候有更好的成就,或者说更容易就业。这不足为奇,在二十世纪中期,那个时代的社会,当时世界造势是西方霸权当道,人人都向往西方文化。但在大马就读英校,只不过是在学校里是多讲英语,培育出能善于以英语交流的人才。这些还是早期的英校生,不过后来的英校生和华校生的英语水准都不分上下了,因为除了语文科之外,其它的科目都是以马来语为教材。反而华校生不只学英语和马来语,还多懂一科华语,而且还保留着中华文化的思想。也许不是很全面,但也足以代代相传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如今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腾飞,日渐强大,连西方国家也对中国文化另眼相看。个个都开始学习华语,一些友人连自己的华文名字也写不好的也开始埋怨为何父母当年不让他们受华文教育。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做出明确的选择,让我受华文教育。
我更感激先辈为了守护着华文教育而不顾一切牺牲的贡献和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先辈的付出与争取,我想我们这一代也许个个都已忘宗忘祖了。不只不懂的讲母语,连名带姓都不懂得写,那就更悲哀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